1.琵琶十面埋伏是几级曲目
2.《十面埋伏》为什么能成为琵琶曲中的经典之作?这首曲目有什么特点?
3.《十面埋伏》主要通过琵琶演奏的哪些技法,模拟出了古战场刀戈相击、厮杀呐喊
4.《十面埋伏》是什么曲目
5.十面埋伏主要用琵琶乐器的哪些技巧演奏的
琵琶曲《十面埋伏》主要描述的是楚汉相争时期,汉兵在垓下埋伏,四面埋伏,士兵们英勇抗敌的壮丽景象。
一、曲目概述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其名称来源于古代战争中的一种战术——四面埋伏。这首曲子描绘了楚汉相争时期垓下之战的情景,通过琵琶的演奏技巧,将战争的激烈和悲壮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具体表现
1、激昂的旋律
这首曲子的旋律激昂,节奏紧凑,通过琵琶的演奏技巧,将士兵们英勇抗敌的壮丽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丰富的情感表达
这首曲子不仅表现了战争的激烈和悲壮,还通过细腻的音乐语言,表达了士兵们的英勇和无畏精神。
3、高超的演奏技巧
这首曲子需要高超的演奏技巧,特别是对琵琶演奏技巧的运用,要求非常高。演奏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和精湛的演奏技艺。
三、影响与评价
《十面埋伏》作为一首经典的琵琶曲目,不仅在音乐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被广大听众所喜爱。这首曲子以其激昂的旋律、丰富的情感表达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琵琶曲《十面埋伏》音乐与历史的交融
1、历史文化背景
《十面埋伏》所描述的是楚汉相争时期垓下之战的场景。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决定了当时的归属,也对后世的政治、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音乐与历史的关系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来反映历史和人物形象。《十面埋伏》作为一首描绘战争的乐曲,展示了音乐与历史的紧密关系。
琵琶十面埋伏是几级曲目
《十面埋伏》乐曲赏析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十面埋伏》乐曲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面埋伏》乐曲赏析1《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斗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由于西楚霸王项羽骄矜、优柔寡断而一再坐失良机,错过了消灭刘邦汉军的机会,而刘邦却从几次全军覆没中死里逃生,而又重整旗鼓。到垓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项羽的十万之众。深夜,张良吹箫,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项羽率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外逃,而汉军以五千骑兵追击,最后在乌江边展开一场决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
《十面埋伏》最早见于记载的是1818年出版的《华秋苹琵琶谱》,1895年出版李方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但这是一首在民间流传的传统乐曲。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文中写出道:“《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这段文字说明,《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一曲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琵琶曲《十面埋伏》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全曲共有十三个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这些标题是:
一、列营;
二、吹打;
三、点将;
四、排阵;
五、走队;
六、埋伏;
七、鸡鸣山小战;
八、九里山大战;
九、项王败阵;
十、乌江自刎;
十一、众军奏凯;
十二、诸将争功;
十三、得胜回营。
全曲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共包括前五个小段。
“列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节奏比较自由而富于变化。开始就使用“轮拂”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象震憾山谷的号角声,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特有的鼓角音响。此后用种种表现手法表现人声鼎沸、擂鼓三通、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壮观场面,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战场紧张激烈的典型环境。
“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的段落。琵琶用轮指奏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管乐器演奏的行进曲音调。 这段间乐极象古代行军时笙管齐鸣的壮丽场面,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而近、阔步前进的形象。这段音乐在乐曲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气魄。
“点将”、“排阵”、“走队”三个段落在实际演奏中是有所变化和取舍的。它们的相同特点是节奏整齐紧凑,音调跳跃富于弹性,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的高昂的士气,操练中队形变换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矫健的形象。乐曲有条不紊的结构安排,使得情绪的发展步步进逼,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个小段落,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它形象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
“埋伏”这段音乐和它描绘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它给人以一种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阴森的感觉。
“鸡鸣山小战”中琵琶运用了特有的“刹弦”技巧,形象地表现了双方短兵相接小规模战斗的情景。刹弦发出的声响不是纯乐音,而是一种含有金属声响的效果,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逐渐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进,使情绪更为紧张。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最高潮。这段音乐家中运用了多种琵琶技巧手法描绘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战。琵琶对喧嚣激烈战斗音响模拟十分出色,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整个乐曲描绘楚汉两军的冲突,发展至此,胜负已定,矛盾已获解决。
第三部分包括最后五个小段落,前两段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乌江自刎”这须旋律凄切悲壮,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后三小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种种情景。但目前演奏一般都作删节,有的省略整个第三部分,有的删节去“众军奏凯”后三小段,目的是使乐曲情绪集中,避免冗长。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传统的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感情。而武曲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
《十面埋伏》乐曲赏析2《十面埋伏》描绘了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景。是琵琶曲的典型代表。所以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有利于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弘扬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及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正文 《十面埋伏》作为古曲的典型代表。身为当代中师学生对于这一类音乐的鉴赏力十分缺乏。对于古曲的欣赏也可以说是一窍不通。首先,不了解琵琶这类乐器。其次,不了解它的音乐背景。再次,不懂得怎样欣赏。一曲完结,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完全不理解其中的美妙和精髓。那么,该从哪些方面对《十面埋伏》进行赏析呢?
琵琶古曲主要从它的曲式结构、演奏乐器、节奏、音色以及音乐背景等方面进行赏析。
本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重点段落是:“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乐曲激昂、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重点段落是:“楚歌”、“别姬”,乐曲沉闷悲壮。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全曲分13段:
1、列营(分营、擂鼓、掌号、马蹄声);
2、吹持;
3、点将;
4、排阵、走队;
5、埋伏
;6、小战;
7、呐喊;
8、大战;
9、败阵(垓下楚军被重重包围,项羽败阵);
10、乌江自刎;
11、争功;
12、凯旋;
13、回营。全曲13个段落还可分成三大部分。乐曲从战争的准备阶段开始,节奏由慢渐快,以琵琶模拟战鼓声、浑厚雄壮;接着是一段吹打乐,全用轮指演奏模拟号角声。然后进行排阵、点将等等,这都是古战争中必有的内容。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真正精彩激烈的在作战部分:埋伏表现了伏兵重重、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情景,然后是到九里山大战是全曲的高潮,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绞弦技巧真实的再现了战争的惨烈:人仰马嘶声、兵刃相击声、马蹄声、呐喊声等等,惊心动魄,让人振奋。隐隐约约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项羽兵败。
本曲是以琵琶为演奏乐器。琵琶、一件古老而又奇特的乐器,发出琮琮的声音,仿佛阅尽沧桑、饱经世事的老人,又若热情奔放、慷慨激越的青年,秦、汉以来,曾作为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本是一个敏感又多情的尤物,在另的物只是模糊记着的事情,然而,在它善感的心灵中,已反复而深深地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了。
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驽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由此可以看出其技艺之高超。整首曲子全凭手中一把琵琶完成了多种高难度声音的演译,将战争的人仰马翻、鼓声震天、兵戎厮杀表现得淋漓尽致。时而是模拟战鼓声的浑厚雄壮;时而是厮杀时的惊心动魄、让人振奋。中间还有一段琵琶长轮模拟箫声、隐约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项羽兵败。此时的琵琶是凄凉悲壮的,仿佛楚汉这争就在眼前。可以说琵琶仅用一种乐器却演奏出了一个交响乐团所能达到的高水准。琵琶对喧嚣的音响模拟得十分出色,很有感染力。音色复杂多变,高亢低沉不定,神秘诡异,犹如一个高深莫测的奇女子,令人捉摸不透。
《十面埋伏》是琵琶曲中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传统琵琶曲中的文曲大都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柔平稳,而此曲则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气势雄伟激昂,形象鲜明突出。全曲跌宕起伏。以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运用铿锵有力的节奏着重表现了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第二部分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它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节奏紧凑快捷,表现出紧张的气氛。第三部分描述的是楚王战败和自刎的场景。节奏由前面的激昂一下子转化为低沉缓慢,着重刻画出悲壮的场面。其中“吹打”是全曲中旋律性较强、气息宽广雄壮的曲调,琵琶用细腻的“轮指”奏出的长音,模仿古代军中筚篥的吹奏。“点将”、“排阵”和“走队”,以整齐紧凑的节奏,富于弹性跳跃的音调见长。“埋伏”是一段内涵深沉的音乐。一张一驰的节奏音型和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神秘而又恐惧的氛围。“鸡鸣山小战”旋律的动向是先递升后递降,跌宕起伏,多变的节拍和连续无间歇的节奏型。“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高潮。琵琶以快速的“夹扫”、表现雄兵百万席卷之势。“项王败阵”用慢起渐快的同音进行旋律和马蹄声的节奏音型来表现项羽奋力突围。“乌江自刎”乐曲凄切悲壮。最后,四弦猛“划”后断然急煞、声如裂帛、音乐嘎然而止。全曲用了对比强烈的节奏描绘了从战争前的准备到战争时的激烈,再到战后的凄凉,是琵琶武曲中的经典之作。
一曲《十面埋伏》,浩气长存,演奏了几千年,无论从哪个方面研究它都是古典艺术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十面埋伏》为什么能成为琵琶曲中的经典之作?这首曲目有什么特点?
该琵琶曲即使8级曲目也是9级曲目。
琵琶曲《十面埋伏》在不同的考级教材中被列为不同的级别,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考级教材中,《十面埋伏》是琵琶考试中的8级曲目,而在中国音乐学院的考级教材中,《十面埋伏》被列为9级曲目。
《十面埋伏》是一首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为题材创作的琵琶曲,演奏技巧丰富,包括煞弦、绞弦、拼双弦等技法,通过丰富多变的节奏,层次分明而又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场面。
《十面埋伏》主要通过琵琶演奏的哪些技法,模拟出了古战场刀戈相击、厮杀呐喊
《十面埋伏》能成为琵琶曲中的经典之作,这首曲目的特点:《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一般琵琶曲之一,别名。本曲现有谱子最开始常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琵琶谱》(全称是《南北二派秘本琵琶真传》,又被称为《华秋萍琵琶谱》)。曲子描绘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之战血战的场景。汉军工用十面埋伏的阵形战胜楚军,项羽自刎于赤水河,汉高祖获得胜利。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笆传”中,曾记录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弹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其功两军对垒血战时,声动新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锦锣鼓声、剑弩声、人声……使心有戚戚始而奋,进而恐,涕泣难以也。其感人至深这般。”
《十面埋伏》是一首汉族人琵笆酒曲,同时又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其吹奏为演奏,曲子猛烈,热血沸腾,清晰地展现出了那时候刘邦被精兵包围着时无路可走的画面。为上品艺术的优秀作品。《十面埋伏》是一首有名的大中型琵琶曲,气势恢宏慷慨激昂,艺术表现手法独特。是琵笆武曲星的巅峰佳作,它构造详细,用音乐叙述手法很好地表达了饮誉古往今来的楚汉对决,琵笆的弹奏技巧在此歌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充分发挥,那令人激动的节奏令闻者莫不心潮澎湃、振奋不已。迄今在各种类型演奏会中,《十面埋伏》全是最热门的琵琶曲之一。琵琶曲分成两个类,即文曲星与武曲星。主要是依照精神气质上的差别来区分的,类似阳刚之气与奶柔自然之美差别。
《十面埋伏》归属于武曲星象征性著作。这一首曲子是依据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在垓下之战(今安徽灵壁县东南方)开展血战时,汉军布下十面埋伏的阵形,因此完全战胜楚军,驱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故事进行集中化归纳铸就而成。
垓下之战血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争。秦朝末年,汉高祖的汉军和刘邦的楚军进行了群雄争霸、风云雄霸的战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彼此已展开了将近数十年的战事,到垓下之战血战时,汉高祖以三十万的较大优势军力包围着了刘邦的十万之众。深更半夜,刘邦吹箫,士兵唱楚歌,使楚军觉得无路可走,驱使刘邦率八百骑兵队当晚突出重围出逃,而汉军以五千骑兵队追捕,最终在赤水河边进行一场对决,刘邦因势单力薄而拔剑自刎,汉军获得了辉煌灿烂获胜。
《十面埋伏》是什么曲目
《十面埋伏》琵琶演奏的技法有:列营、擂鼓、掌号、放炮、点将、排阵等。
1、列营
整段由散,板节奏组成,演奏时须注意谱面标识的虚线为乐句分隔处。曲首第一音要求装饰音与本音连接紧密,右手扫拂指法过弦快而出音集中,手指与手腕用力的协调配合要求较高,仿佛三个音得一声的感觉,紧接着慢起渐快的扫拂要求音量平均,出音干净。
2、擂鼓
开始敲面板要求点子清楚,声音扎实,连接通顺。紧接双飞指法的自由反复、夹弹的自由反复直至滚奏必须注重各指法间的连接应过渡自如,最后一拍带起指法要求出音清晰,与前泛音的音量对比明显。
3、掌号
用大指作摇,要求音质扎实而频率快,练习时注意手指与手臂的协调作用。
4、放炮
拍、弹的组合指法,要求大指在演奏时注重手指提弦与手腕的配合运用,两个指法出音要求扎实有力,并且做好切分附点节奏的特性,夹扫指法注意连贯通顺。
5、点将
整段均配用了浦东派琵琶独特的演奏技法一勾打,演奏要求连贯而通顺,速度快且点子清楚。
6、排阵
大摭分是浦东派琵琶特有的演奏技法,要求四根弦的出音落在同一个点上,演奏时注意出音整齐,并平衡好四根弦的音量。
十面埋伏主要用琵琶乐器的哪些技巧演奏的
《十面埋伏》是一首中国琵琶曲目。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阴平楚》。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全称为《南北二派秘本琵琶真传》,又称《华秋萍琵琶谱》)。
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扩展资料:
传统琵琶曲《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关于《十面埋伏》产生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说,曲谱最早见于《华秋萍琵琶谱》(1819)。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一文中记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
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埋伏》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
如:《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 《李氏谱》名《睢阳平楚》,隋秦汉子作;一名《睢阳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百度百科——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主要运用琵琶乐器的技法有:列营、擂鼓、掌号、放炮、点将、排阵等。
《十面埋伏》一曲几乎用尽了琵琶演奏技巧中的全部指法,右手的扫拂,快速弹挑、长轮、滚、运用了煞弦和拍击面板。左手的推拉、吟揉,特别是绞弦的运用,这些演奏技巧的模拟渲染之下,使人产生亲临古战场之感。
这首《十面埋伏》的第二部分是整个琵琶曲的重中之重,也是整个历史发展的高潮。这个部分通过赋有气势的旋律将双方军队相争的画面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首先,演奏者可以通过一种叫做“拆分”的指法进行开场,将双方军队整齐划一的队伍以富有空间感的指法演奏出来。
紧接着演奏者可以再次运用第一部分提到过的“泛音”这种指法,将一副身藏暗处埋伏敌人的安静表现出来。期间可以结合“滚奏”这一形式将寂静却又令人紧张的心境带给听众。
这一部分还包括了一些文曲的演奏技巧,像是运用“揉弦”的指法,可以很好的将汉军歌唱楚歌时,楚军将士思乡念国的悲凉场景尽显眼前。同时,要结合好“绞弦”的技巧才能更加的打动听众。
紧随而来的演奏技巧无疑就是强力度的“扫弦”了。只有通过这种大力度的手法才能将战场中人仰马翻、浴血奋战的场景展现出来,更是能通过这种有力量的音乐旋律,展现出双方战士都是抱有为国决战的坚定信念。
《十面埋伏》全曲赏析:
琵琶曲《十面埋伏》中大部分的文曲是偏向于宣泄情感,整个节奏也是较为舒缓的,而它的武曲则是气势磅礴,节奏也是复杂且鲜明的。
整个曲子从开始到结束给人留下的感觉就是,会让听者体会到故事发展的跌宕起伏,当描绘出楚汉相争的战场画面的时候,会让听者在旋律中感受到胜者的喜悦以及败者的无奈。
《十面埋伏》的整个前半部分都是较为激烈的音乐曲调,将战争的发展进行以一段段充满气势的旋律讲述出来。后半段在描述楚军战败以及项羽乌江自刎的时候,曲调由之前的激烈渐渐转为抒情,将楚军惨败后的失落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整首琵琶曲前后半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面的激烈与后面的凄凉让整个曲子更加具有层次感,在人们的历久弹唱中,这首《十面埋伏》也成为了琵琶武曲当中最为经典的一大创作。